“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
——《大連年鑒》工作感懷
點擊數:283162011-10-30 00:00:00 來源: 年鑒網
第四屆全國年鑒編纂出版質量評比塵埃落定,承蒙評委會和全國年鑒界同仁的厚愛,《大連年鑒》在此次評比中獲得綜合特等獎和框架設計、條目編寫、裝幀設計3個單項特等獎,囊括了本屆評比所有特等獎獎項。至此,《大連年鑒》已連續三屆獲得綜合特等獎。如何辦好《大連年鑒》,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腳踏實地,求真務實
《大連年鑒》創刊于1987年,至今已出版23卷。經過多年的努力,《大連年鑒》編纂質量逐年提高,也取得一些成績,但卻從沒停止追求更高目標的腳步。正如許家康會長在第三屆全國年鑒編纂出版質量頒獎大會上所言:“提高年鑒出版質量還有許多扎實細致的工作要做,任何年鑒都沒有理由驕傲自滿,沒有理由沾沾自喜、忘乎所以。我們一定要與時俱進、堅持創新,在編纂業務方面繼續下苦功夫?!蔽覀冊诠ぷ髦袝r時有一種危機感、緊迫感,從不敢因為獲過獎而有所放松,而是擺正心態,腳踏實地,自加壓力,敢于爭先。這應該就是《大連年鑒》不斷取得進步的基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態度決定一切吧。多年來,為了使《大連年鑒》常編常新,突出時代特色、地域特色,在基礎框架保持穩定的前提下,每年都對框架進行調整。2009年7月,國務院討論并原則通過《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為了發揮年鑒服務大局,貼近現實的作用,2010年卷《大連年鑒》適時增加了《遼寧沿海經濟帶》類目。同時,《大連年鑒》還不斷完善編纂規范,根據年鑒事業發展的需要,對《〈大連年鑒〉條目編寫規范》進行不間斷的修訂,使其更具操作性。在裝幀設計上,《大連年鑒》也下了很大工夫,無論是版式設計,還是封面、彩頁設計,都力求讓讀者有賞心悅目的感覺。
二、博采眾長,不斷創新
作為一部地方綜合年鑒,當然各有自身的特點,但總體上還是相同的,有許多可相互借鑒之處?!洞筮B年鑒》從創刊伊始,就從多方面廣泛學習借鑒各兄弟年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大連年鑒》的編纂質量,這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真可謂受益良多。在《大連年鑒》編輯部經??梢月牭竭@樣一句話,就是“找老師”。這里說的老師主要指的就是我們手頭能夠看得到的眾多家兄弟年鑒,無論是綜合年鑒還是專業年鑒,獲獎年鑒還是未獲獎年鑒。因為每部年鑒都凝聚著編者的心血和智慧,都有各自的特點和閃光點,都有可值得借鑒之處、可吸取的營養。因此,《大連年鑒》在框架設計、稿件編輯、版式設計、編制索引、校對出版整個過程中,始終把學習兄弟年鑒的長處作為提高年鑒整體質量的一種手段、一條捷徑。當然,我們學習兄弟年鑒不是單純地實行拿來主義,更不是簡單的照抄照搬、一味地模仿,而是有選擇地“拿”,為我所用的“拿”,同時還要有創新,力求做到以創新求發展。否則,不但沒有將別人的長處學到手,反而有可能失去了自己的根基和特色,更甚者還有可能成為別人的笑柄。
一切好的東西都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年鑒事業在發展過程中也應該提留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哪部年鑒有好的東西、對年鑒的進步有益的東西都應該提倡盡量吸收,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如,在框架設計時,《大連年鑒》編輯部都要對兄弟年鑒的框架進行研究學習,如果哪個類目、分目甚至于條目讓人眼前一亮且很有個性時,我們不是盲目地去模仿設置,而是要進行一番認真細致的調查研究。首先,要弄清需設計的框架內容是否符合大連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特點,是否符合大連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大局,是否能突出大連的地方特色和年度特色等。其次,要設置的框架內容稿件來源渠道是否暢通,稿件的內容和質量是否能保證。只有這兩個條件都具備了,我們才可能對框架進行調整。這樣做不僅保證了框架設計的與時俱進,而且也避免了“千鑒一面”現象的出現。
三、隊伍建設,事半功倍
眾所周知,年鑒是眾手成書,動輒百萬字,光是各單位和部門的作者就有上百人?!洞筮B年鑒》比較固定的通訊員近300人,如此龐大的作者群共同完成一項工作,可謂不易,且年鑒體例嚴謹、要求較高,完成起來就更屬不易。而對于成書的主體編輯來說,要將眾多作者完成的稿件編輯成高質量的成書,且往往人手還少,工作之巨可想而知。因此,要想編輯出版一本高質量的年鑒,作者隊伍和編輯隊伍的素質就非常關鍵,可以說這兩支隊伍的素質能力直接決定著年鑒質量?!洞筮B年鑒》多年來一直將加強作者隊伍和編輯隊伍建設作為一項首要和長期的任務,做好這項工作,對于保證年鑒質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者隊伍建設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加強業務培訓?!洞筮B年鑒》近300人的作者隊伍中,每年更換新的作者大約有1/3,為了使新老作者明晰稿件撰寫要求,我們每年都采取多種形式的業務培訓,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召開專門培訓會,會上對年鑒稿件的選題選材標準、范圍和時限、語言文字規范、內容結構比例等提出明確要求,同時對上年稿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及改進措施和方法逐一加以說明,使作者在長期的業務培訓會熏陶下和有意識的學習中加深對年鑒的了解,提高年鑒意識,進而寫出符合年鑒要求的高質量稿件。當然,提升作者的業務水平不是靠幾次會議就能解決的,而是要將業務指導貫穿在全書出版過程始終。從組稿、編稿直至校對,這個過程大多采用一對一、面對面的形式,更具操作性和針對性,對提升稿件質量起到很大作用。二是加強作者與編者感情交流。年鑒的作者來自全市各行各業、不同單位,與年鑒編纂單位是一個松散型的組合,如何讓他們融入年鑒這個大家庭,進而有一種歸屬感,成為一家人,對年鑒事業來說相當重要。當他們與年鑒編纂單位成為一家人的時候,就會把為年鑒供稿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而且心甘情愿,正可謂人心也是生產力。為做到這一點,《大連年鑒》各位責任編輯在工作中用敬業精神去打動他們,用真誠實意去感動他們,用無私服務去感召他們,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雙方在工作中很容易達成共識,并形成默契,作者與編者之間在工作中是同事,在生活中是朋友?!洞筮B年鑒》每年的培訓會議已成為作者翹盼的事情,并且作者會因有事而不能與會而遺憾,為了彌補這種遺憾,《大連年鑒》往往會應作者的要求而分期分批召開培訓會。除此以外,《大連年鑒》每年還組織通訊員到外地去學習考察,開設《大連年鑒》QQ群,這對加深與作者的感情,增進彼此了解,鞏固雙方的合作關系都起到很好作用。加強作者隊伍建設的結果就是,上稿時間大大縮短,質量顯著提高。
編輯隊伍自身建設主要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強年鑒編輯的事業心和使命感。年鑒編輯工作任務繁重而瑣碎,只有以較強的事業心和使命感去工作,才能甘于寂寞、兢兢業業,才能以嚴肅認真的精神對待自己的工作,這是做一個好的年鑒編輯的基礎,是所有擔任《大連年鑒》編輯的第一課。二是建設協作和諧的編輯團隊。年鑒編纂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年鑒編輯通力合作來完成,因此編輯要養成良好的團隊精神,每個人都要有大局意識、整體意識、協作精神,為最終的工作目標共同努力。三是強化編輯業務能力養成。業務能力是年鑒編輯最基本的素質要求。首先,強調學習的重要性。通過各種學習渠道,年鑒編輯盡快熟悉年鑒編纂理論和編纂規律,掌握年鑒的體例和框架;熟悉年鑒的文體文風和語言文字特點,擁有熟練駕馭稿件的文字表達能力;熟悉編輯出版全過程,成為一個合格的年鑒編輯。其次,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一方面通過實際操作,主動提高業務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經常性的業務分析碰頭會,聽取別人的意見,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提高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難題的能力。此外,為保證每位編輯對整部書體例、結構等有一個全面了解,實行不定期的編輯輪換制度,促使每位編輯不斷學習新知識,熟悉不同類目所涉及的新領域、新行業。
四、編校質量,舉足輕重
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一部年鑒無論框架設計多么科學嚴謹,條目要素多么齊備全面,裝幀設計多么美觀大方,如果編校關把握不好,那么前期所有工作都會功虧一簣。
《大連年鑒》為保證編校質量,實行了多種校對手段。一是將編校工作貫穿于年鑒工作全過程。從編稿開始,各位編輯對稿件的文字、語法、標點符號、數字等要進行全方位把關,盡量不將問題留在最后校對解決。二是實行各責任編輯自行完成三校制度。在完成全面校對任務的同時,著重校對各類目交叉數字是否一致,各類目的數字與統計資料的數字是否一致,釋文中的數字與表格中的數字是否一致,綜合性條目數字與條目、表格中的數字是否一致,照片、表格等附屬資料位置是否合適,照片文字是否與照片一致,版面格式是否統一等。三是實行各責任編輯互校制度。各責任編輯對其他責任編輯編輯的稿件進行通校,進行再次把關。四是聘請專業校對人員。對于非從事年鑒工作的專業校對人來說,對全書進行通校,更容易發現問題,主要是在知識性、常識性等方面進一步把關。五是采用黑馬校對軟件輔助校對。黑馬校對一般進行兩次,一次在排版前,一次在清樣后。六是對樣書進行校對。稿件送交印刷廠后,印刷廠在印刷前會出一本拼樣書和最后樣書,對兩本樣書在通?;A上,重點校對版面格式,包括封面、書名頁、目錄、書眉、標題、照片、表格、索引等。也就是說,《大連年鑒》的通校至少為9次。
【作者:大連市史志辦公室 鄭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