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de id="drz94"><nobr id="drz94"><sub id="drz94"></sub></nobr></code>

    <big id="drz94"><nobr id="drz94"></nobr></big>
    1. <object id="drz94"><menu id="drz94"></menu></object><center id="drz94"><ol id="drz94"><input id="drz94"></input></ol></center>
    2. <th id="drz94"></th>
      1. <th id="drz94"><address id="drz94"></address></th>
        主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主辦:中國出版協會年鑒工作委員會

        首頁>>回顧與展望>>年鑒史

        宋代《年鑒》一書考略(上)

        點擊數:279412011-01-24 00:00:00 來源: 年鑒網

        內容提要:《宋史·藝文志》曾著錄“年鑒一卷”,為許多人誤讀誤判,而相關文獻研究缺失。本文從目錄學角度,辨析著錄源流,考訂作者虛實,提出“《年鑒》一卷”最早著錄于北宋仁宗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官修書目《崇文總目》,為北宋前期國家館藏典籍?!赌觇b》一書原有作者,自鄭樵《通志·藝文略》后,作者遂佚。

        關鍵詞宋代;年鑒;考證

         

        在我國古典文獻中,《宋史》卷二百六《藝文五》曾收錄“年鑒一卷”。 追溯“年鑒”一詞,年鑒界乃至辭書界普遍采用《宋史·藝文志》記述一說。早在20世紀30年代,我國一些早期年鑒編纂者就認為:“年鑒之作,由來久矣?!端螘に囄闹尽妨杏小赌觇b》一卷。原書雖佚,足證我國古代已有此書?!?nbsp;20世紀30年代以后,隨著年鑒事業的勃興,《宋書·藝文志》有關年鑒的記述在年鑒專業書刊、圖書館學刊甚至工具書中廣為人們所引用。除少數人繼續沿引宋代即有年鑒一說外,部分研究者又對《宋書·藝文志》“《年鑒》一卷”的記述作出了新的判斷和推定,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以下三種:第一種觀點認為,“中文‘年鑒’這個詞,最早見于宋代,《宋史·藝文志》曾記錄有《年鑒》一卷,但該書早已佚亡,現在已無從知其內容,很難斷定它是否與現代概念的年鑒名副其實”?!啊端问贰に囄闹尽分杏小赌觇b》一書,但它已佚。而內容到底是什么,沒有見到當時人的介紹和評述,因此很難說它是我國第一本年鑒?!钡诙N觀點認為,“‘年鑒’一詞,在漢語中最早見于元代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修撰的《宋史·藝文志》中,著錄有宋代劉玄撰的《年鑒》一卷?!钡谌N觀點推測,“該書的內容可能與天文占卜有關,與我們現在講的工具書恐無涉?!?/span>

        《中國大百科全書》關于“年鑒”一條的表述即采納了上述部分觀點。該書第一版《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卷的表述是:“在中國,《宋史·藝文志》曾著錄《年鑒》一卷,但原書早佚,無從知其內容”,《新聞·出版》卷則在“《年鑒》一卷” 的表述后注明了作者“劉玄”。新近出版的第二版本仍沿用其說。

        檢索年鑒學術文獻,關于宋代《年鑒》一書的研究僅在相關研究中偶有提及?!赌觇b》一書始見于宋代何時,作者有無著錄,屬于什么內容的書籍,又亡佚于哪個朝代,未見專門論述。本文從目錄學源流角度略作爬梳,以“辯章學術,考鏡源流”。

         

        一、著錄源流

         

        我國目錄之學開創自西漢劉向、劉歆父子。唐初修《隋書·經籍志》,分群書為經史子集四部,從此,四部分類法成為后世目錄學家的標準。從目錄編制的功用上劃分,一般把我國古代目錄書籍分為國家目錄、史志目錄和私家目錄。國家目錄即在國家藏書的基礎上由政府主持編制的目錄,又稱官修目錄;史志目錄即歷代史官在修史時根據當時的圖書情況記錄整理,成為史書的一部分而隨史書流傳下來的目錄;私家目錄則是根據私人藏書所編制的目錄。據專家統計,從漢魏迄明末,官修目錄60種,史家目錄14種,私家目錄60種。宋以前,官修目錄、私人藏書目錄亡佚殆盡,現存的《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中尚無“年鑒”一詞的記述。

        宋代是我國目錄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時期。宋代開國后,政治統一安定,經濟恢復發展,雕版印刷術廣泛開展運用。在“興文教,抑武事”的思想指導下,宋代諸朝十分重視本朝歷史的修撰,搜書、刻書、校書、考訂書籍成就斐然,官私目錄編制日趨繁榮,目錄學發展逐步走向成熟?!八问缊D史一盛于慶歷,再盛于宣和,······三盛于淳熙,四盛于嘉定?!边@一時期,編制的政府藏書目錄有《崇文總目》、《秘書總目》、《中興館閣書目》、《中興館閣續書目》等,史志目錄有《三朝國史藝文志》、《兩朝國史藝文志》、《四朝國史藝文志》、《中興四朝國史藝文志》,私人藏書目錄有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尤袤《遂初堂書目》、陳振孫《直齋書錄題解》等?!澳觇b一卷”即始見于北宋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成書的宋代第一部有解題的官修目錄——《崇文總目》中。元代修《宋書·藝文志》,是根據宋代《崇文總目》、《秘書總目》等刪并而成?!冻缥目偰俊分洉r間較1345年成書的《宋書·藝文志》早304年。

        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因昭文館、史館、集賢院和秘閣藏有“謬濫之書”,命張觀、宋祁等定其存廢,刪去偽謬和重復,對疏漏的進行補寫校對。后又派王堯臣、毆陽修等校正條目,討論撰次,仿唐開元年間所編《群書四部錄》體例,編著書目。經過7年的編撰,于仁宗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成書,由王堯臣等奏上,賜名《崇文總目》。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四十五類,著錄四館藏書三千四百四十五部,三萬六百六十九卷,每類有序,每書有提要。原書六十六卷,敘錄一卷?!冻缥目偰俊吩谒文┰跻褮埲?,明清時期僅有簡目流傳?,F存《崇文總目》版本有三:一為寧波天一閣的明抄宋版《崇文總目》一卷,有目無釋,上有“闕”字,稱“紹興改定本”;一為清乾隆年間編《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共十二卷,為武英殿聚珍版本,也稱“大典本”或“四庫輯本”;三為清嘉慶四年(1799年),錢侗等人的輯釋本,以家藏范氏天一閣抄本為基礎,從《毆陽文忠公文集》、《玉?!?、《文獻通考》等書中,均輯成《輯釋》五卷、《補遺一卷》,輯得原序三十篇,原釋九百八十條,引證四百二十條,稱“錢輯本”?!板X輯本”子部五行類上“四民福祿論三卷”后,著錄“年鑒一卷”。

        盡管《崇文總目》早已殘缺不全,不能盡見其原書全貌,但該書在我國目錄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歷來為后來學者所重?!端膸烊珪偰刻嵋吩u價道:“今觀其書,載籍浩繁,牴牾誠所難保。然數千年著作之目,總匯于斯,百世而下,藉以驗存佚,辨真偽,核異同,固不失為冊府之驪淵,藝林之玉圃也” (見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近世專門研究者認為,《崇文總目》上承《群書四部錄》,下啟《四庫全書總目》,是宋代書目有傳本中最早的一部,現有解題書目中(除佛家經錄外)所存最早的一部分,也是現存北宋所編書目唯一的一部。它的纂修,是對北宋前期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大力搜集歷史文獻的總結,成為后代官私目錄體例上的范例,對目錄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自《崇文總目》首次著錄“年鑒一卷”后,包括《宋史·藝文志》在內,歷史上“年鑒”一書著錄凡五次,分別援引如下:

        北宋仁宗慶歷年間,王堯臣《崇文總目》卷四十二“五行類上”著:“年鑒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見“錢輯本”卷四,《崇文總目附補遺》[三],第247頁)。

        南宋高宗紹興年間,鄭樵《通志·藝文略》“五行類·陰陽”著:“年鑒,一卷”(見王樹民點?!锻ㄖ径浴?,第1692頁,中華書局,1995年)。

        元順帝至正年間,托托《宋史·藝文志》卷二百六“藝文五·五行類”著:“年鑒一卷”(見《宋史》第15冊第5250頁,中華書局,1977年)。

        明世宗嘉靖年間,柯維騏《宋史新編》卷五十一“藝文五·五行類”著:“年鑒一卷”(見《宋史新編》,明嘉靖四十三年杜晴江刻本)。

        明神宗萬歷年間,焦竑《國史經籍志》卷四下陰陽著:“年鑒一卷”(見《國史經籍志·附錄》三,第208頁,《叢書集成初編》,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八年)。

        《崇文總目》系根據國家館閣藏書編修而成,從現存“錢輯本”中完全可以斷定,“年鑒一卷”為北宋前期(仁宗時期)的國家館藏典籍,并著錄于當時的官修書錄中。

         

        二、作者辨正

         

        據統計,宋代300多年間,官修目錄有12種,私家目錄27種,史志目錄6種,絕大部分已佚?,F存的僅有《崇文總目》(殘)、《宋史·藝文志》、《郡齋讀書志》、《遂初堂書目》、《直齋書錄題解》五部。后三部私家目錄,無“年鑒一卷”記載。

        據上文所引史上五次著錄“年鑒”的文獻史料,不論是《崇文總目》、《宋史·藝文志》,還是《通志·藝文略》、《宋史新編》、《國史經籍志》,均未著錄“年鑒一卷”作者姓名?!板X輯本”《崇文總目附補遺》在“年鑒一卷”后注“通志略不著撰人”,乃是根據鄭樵《通志·藝文略》未著作者而特意增加的“補釋”。錢侗《崇文總目輯釋小引》云:“侗家舊藏四明范氏天一閣鈔本,止載卷數。時或標注撰人,然惟經部十有一二,其余不過因書名相仿,始加注以別之,此外別無所見,讀者病焉”,遂“區類搜采,其引見古今載籍者,輯而綴之”,“或原釋無從考見,乃為博稽史志,補釋撰人?!币颉安┗分尽睙o果,于是采用了《通志·藝文略》的說法。從“年鑒一卷”五次著錄的流變來看,自南宋鄭樵未注明作者等情況之后,該書作者就不為后人所知了。

        由此,有兩個問題需要討論:“錢輯本”《崇文總目附補遺》引《通志·藝文略》“不著撰人”,北宋王堯臣等在《崇文總目》收入“年鑒一卷”時有無著錄作者呢?另外,在《通志》問世近900年后,作者“劉玄”(一說劉先之)為何又出現在一些年鑒研究和工具文獻中呢?

        其實,《崇文總目》成書時,原有關于“年鑒一卷”作者等情況的記述。古代目錄典籍大多有敘錄。敘錄,一稱解題,或稱釋,旨在條其篇目,撮其旨意,論其指歸,辨其訛謬?!冻缥目偰俊敷w例,原書有序釋,每書首列書名、次卷數,最后為撰人或注釋者的姓名,每類書目前面有總計此類部、卷的數字?!白詣⑾蛐?,‘每一書已,輒撮其指意,錄而奏之’,對于撰人之履歷、思想,書之內容、得失,校書之曲折,皆覼縷述之。遂開后世解題一派”,《崇文總目》“即完全接受《別錄》之體例,對于一切皆一一詳論者也?!鼻宕鷮W者也認為:“當時撰定諸儒皆有論說,凡一書大義必舉其綱,法至善也。其后若《郡齋讀書志》、《書錄解題》等編咸取法于此。故雖書有亡佚,而后之學者覽其目錄,猶可想見全書之本末矣?!爆F代專家學者認為, 《崇文總目》的解題,系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開創了一種將各書、作者、內容、篇卷綜合介紹新的、更為完善的敘錄體解題形式。但一些學者也對《崇文總目》的敘錄頗有微詞。南宋鄭樵就曾對其“注說”和“釋”提出過批評:“古之書,但標類而已,未嘗注解。其注解者,人之姓名耳”,“今《崇文總目》出新意,每書之下必注說焉。據標類自見,何用更為之說?且為之說也已繁矣,何用一一說焉?”“有應釋者,有不應釋者,《崇文總目》必欲一一為之釋,間有見名知義者,亦強為之釋?!焙髞?,《崇文總目》的敘錄就逐漸亡佚了。

        關于《崇文總目》敘錄亡佚的原因,史上有二說:一說亡于鄭樵。清代學者朱彝尊和《四庫全書》編纂者持此觀點。朱彝尊言:“《崇文總目》六十六卷,予求之四十年不獲。歸田之后,聞四明范氏天一閣有藏本,以語黃岡張學使。按部之日,傳抄寄予。展卷讀之,只有其目。當日之敘釋,無一存焉。樂平馬氏經籍考,述鄭漁仲之言,以排比諸儒,每書之下,必出新意著說,嫌其文繁無用。然則是書因漁仲之言,紹興中從而去其敘釋也?!薄端膸烊珪偰刻嵋吩u價:“考原本於每條之下具有論說,逮南宋時鄭樵作《通志》,始謂其文繁無用,紹興中遂從而去其序釋”, “鄭樵作《通志》二十略,務欲凌跨前人,而《藝文》一略,非目睹其書則不能詳究原委。自揣海濱寒畯,不能窺中秘之全,無以駕乎其上,遂惡其害己而去之。此宋人忌刻之故智,非出公心”(見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一說亡于傳抄者,清代杭世駿、錢大昕、錢侗等學者和近現代目錄學家多持這一觀點。杭世駿言:“竹詫檢討謂刪去解題,始于鄭夾漈作《通志略》,非也。馬貴與撰《通考》、王伯厚著《玉?!?,生后夾漈百余年,其書皆引證其說。嘉定七年,武夷蔡驥刻《列女傳》,首簡亦引此書,則知此書在宋時原未有闕,后世傳抄者畏其繁重,乃率意刪去耳?!卞X大昕辨析道:“漁仲以薦入官,在紹興之末,未登館閣,旋即物故。名位卑下,未能傾動一時。若紹興十二年,漁仲一閩中布衣耳,誰復傳其言者。朱氏不過一時揣度之詞,未及研究歲月?!?/span>

        至于后來又出現作者為“劉玄”(一說劉先之),仔細查看《宋史·藝文志》,屬一些年鑒研究者不明古文文法誤讀誤判所致。按,古文皆為豎排,由右向左閱讀?!端问贰に囄闹尽分洝澳觇b一卷”條,右為“黃帝朔書一卷托太公、師曠、東方朔撰”,左為“劉玄一作(先)之月令圖一卷”,均分行排列,一書之作者,多列于書目之前,有則書,無則闕,絕無左右兩書不加句逗連讀之理?!皠⑿保ǘ恰皠⑾戎保┊敒椤对铝顖D》作者,而非《年鑒》撰人。在《宋史·藝文志》五行類中,同樣的情況還有很多。如“廖惟馨星禽歷一卷”,左為“杜百一作相伯子禽法一卷” (見 《宋史》第15冊第5250頁),顯然,《星禽歷》一書為廖惟馨所撰,《禽法》一書為杜百子所撰(或相伯子所撰),而不能理解為《星禽歷》的為杜百子所撰(或相伯子所撰)。至明代,《宋史新編》著錄“年鑒一卷”條,也清楚列明前為“黃帝朔書一卷托大公、師曠、東方朔撰”,后為“劉玄之月令圖一卷玄一作先”;《國史經籍志》前為“黃帝朔書一卷師曠、東方朔  月令圖一卷劉先生  四民福祿論三卷李淳風”,后為“福祿論三卷”。

        綜上所述,在北宋前期的官修書目中似著錄有“年鑒”一書作者,及至南宋鄭樵,目錄典籍中撰者姓氏就無著錄了。清代錢侗經多方輯佚考訂,仍無結果。當代研究文獻或工具書中署“年鑒一卷”為“劉玄”(或劉先之)撰,乃誤讀誤判古籍文獻所致。

        (Top) 返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