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de id="drz94"><nobr id="drz94"><sub id="drz94"></sub></nobr></code>

    <big id="drz94"><nobr id="drz94"></nobr></big>
    1. <object id="drz94"><menu id="drz94"></menu></object><center id="drz94"><ol id="drz94"><input id="drz94"></input></ol></center>
    2. <th id="drz94"></th>
      1. <th id="drz94"><address id="drz94"></address></th>
        主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主辦:中國出版協會年鑒工作委員會

        首頁>>年鑒研究

        從 年 鑒 到 皮 書
        ——試析我國出版業的年鑒熱和皮書熱

        點擊數:273262013-11-30 00:00:00 來源: 年鑒網

        內容提要:本文對年鑒和皮書功能的異同進行了比較研究,分析了年鑒和皮書形成熱潮的原因,傳播和發展的價值和意義以及在出版經營中所遇到的一些現實問題。

         關鍵詞: 年鑒;皮書;比較研究

         

        我國出版界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年鑒熱”,至今不見降溫,據國家圖書館最新統計,2012年初已達5000余種(內含內部出版年鑒、已??觇b)。而在世紀之交又出現“皮書熱”,僅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就出版了600多個品種,至20123月召開了7次皮書發布會,已建立較成熟的數據庫。這絕非偶然現象,可以說有其深刻的原因。我國的年鑒和皮書多為官書,即政府出版物,前者正面臨著改制轉軌的沖擊和考驗,后者正處于方興未艾之勢。這兩種出版物在功能作用方面既有不少相同之處,又各有其特點;在讀者和市場方面有交叉協作,也存在著競爭;在編輯出版方面既有成功經驗,也存在不少缺點問題。調查、比較、研究年鑒和皮書功能的異同,分析形成熱潮的原因,傳播和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在出版經營中的一些現實問題,從而給有關人員特別是正在準備編年鑒和皮書的編纂者以啟示,顯然是有意義的。

        一、 應運而生:年鑒和皮書出版熱潮的興起與持續

        上個世紀的6070年代,中國的出版業一片蕭條景象。從1980年起,“年鑒熱”在我國出現。大背景則是撥亂反正,改革開放。197910月,鄧小平同志提出“編輯出版年鑒,很有必要,這是國家的需要,四化建設的需要”,我國年鑒事業由此蓬勃發展。由《中國百科年鑒》和《中國出版年鑒》開頭,年鑒編輯出版突飛猛進,幾年中逐年翻番,1980年是6種,1981年是13種,1982年就將近30種,經過30余年的發展,至今已過5000種。這個發展速度和增長勢頭在中外出版史上都是罕見的。

        我國究竟出版了多少種年鑒,一直沒有準確的統計。過去一些專家學者的論著、講話中,常常涉及到這一問題,但數據相差懸殊。200312月推出的由李維民、肖東發主編的《中國年鑒概覽》收入我國出版的各種年鑒共2280種(因更名設的參見條未計在內)。

        根據國家圖書館的最新統計,新中國成立后至2011年底,我國年鑒的出版數量至少已達5000余種,比2003年版年鑒概覽的記載量(2280)多了3000余種。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年鑒出版熱潮猶未降溫的時候,我國出版界又出現一股出版皮書的熱潮。

        1990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啟動了作為總理基金項目的經濟藍皮書編撰工作以來,十余年后,全國30 余省市自治區都開始了藍皮書的編撰工作。有的省市每年還編撰多部藍皮書,如經濟、社會、農村等,由此形成了一種被西方媒體稱作的中國“皮書熱”。

        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推出的“皮書系列”圖書,例如經濟藍皮書,它們由一系列經濟、社會發展權威研究報告組成,對每一年度中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現狀和發展態勢進行分析和預測。據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統計資料顯示:皮書每年所實現的銷售收入占全社總收入的1/4強,已經成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皮書的經營運作為圖書市場提供了一個典型的成功案例。

        年鑒和皮書在性質上比較接近,都是連續出版的年度出版物,性質相近,又有區別,前者是工具書,后者屬政府和科研機構出版的年度報告,緣何此兩類出版物形成出版熱潮呢?它們是什么樣的出版物?它們的傳播和發展究竟有什么價值和意義?作為年鑒應該向皮書學習借鑒哪些經驗呢?這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二、相同點分析:反映及時的權威信息源

        年鑒是系統匯輯上一年度重要的文獻信息,逐年編纂連續出版的資料性工具書。

        所謂皮書,是指一國政府或社會組織正式發表的重要文件或報告書,它一般是代表政府或議會發布國家、地區或世界發展形勢的權威評估、分析和結論,因封面有白、藍、黃、綠等顏色,分別稱為之白皮書、藍皮書、紅皮書、黃皮書、綠皮書等?!捌弊钤缡且园灼男问匠霈F在十八、十九世紀的英國。 白皮書一般特指政府文告。藍皮書通常代表的是學者的觀點或者研究團隊的學術觀點。綠皮書是針對所觀察研究的對象,帶有可持續的意思,與農業、旅游、環境等有關。黃皮書主要同世界經濟、國際問題研究有關。

        年鑒和皮書類出版物,特別是廣受大眾關注的藍皮書,有很多相同之處,可以說關系較近,緊密相聯,具體來說有以下一些相同點:

        1.資料權威。它們多為國家和各級政府有關部門、科研單位所編。其資料、文獻、數據大都來自政府公報或官方統計部門,具有權威性。

        2.科學客觀。年鑒和皮書的撰寫,是一個嚴肅的科學研究過程。它需要堅實的調查研究資料,大量而準確的統計數據,包括本領域和相關學科的理論視野。

        3.反映及時。年鑒和皮書通常都逐年出版,及時反映最新情況。資料新穎,反映及時,從文獻傳播的時效意義來看,較其他出版物具有更大的情報價值和時效性。

        4.連續出版。年鑒和皮書的內容不斷更新,但它們的結構體系、欄目設置等是相對穩定的,其內容是上下銜接連續記載的,故有較大的累積總結作用。讀者可以通過不同時期的不同記錄作比較分析,從而把握事態的變化和發展趨勢。與其他工具書相比有連續性。

        5.功能齊全。年鑒和皮書都能做到圖、文、表并茂,功能齊全,可以使讀者有效解決各類問題。眾多的編纂手段和多功能性,是區別于其他出版物的又一重要特點。

        總起來說,年鑒和皮書在性質上都具有權威性、資料性、科學性、專業性、工具性、時效性、總結性、客觀性、多功能性。年鑒和皮書都有廣泛的讀者群,大致包括有關領導者、決策者、管理者、經營者、科研人員、教學人員、理論工作者、圖書館、咨詢機構、編史修志者和關心社會的公眾。

        年鑒和皮書都是優質的文獻信息源,在反映一年中有關事物最新進程方面具有相當的全面性和權威性。年鑒和皮書以事實為依據,通過對大量原始信息、文獻進行篩選、整理分析、加工,最后以高密度的形態將各種信息、情報傳遞給讀者。有許多綜述、專文還由專家撰寫或審定。在讀者心目中,年鑒和皮書是一種具有編年史性質的出版物,選材嚴格,翔實可靠,反映及時。其所具備的文獻信息源的綜合性優勢,使其成為用戶用以查尋和掌握重要事物每年最新進展情況的、全面而權威的文獻品種。

        三、不同點分析:資料性工具書與戰略性年度報告

        年鑒和皮書作為反映及時的信息源資料庫,除上述相同點外,又有一些不同:

        首先,在性質上,年鑒是一種編年體的資料性工具書。年鑒將每年中發生的重大事件按時間順序或按門類輯錄而成,突出的是資料性、工具性、史冊性。雖然皮書也是一種按年度的出版物,但皮書評估現狀、分析問題、預測發展、提供建議,是一種高屋建瓴式的評估報告,是一種全局性分析和戰略性預測的科研成果,強調的是客觀性、學術性和前瞻性。

        其次,研究的范圍和重點不盡相同。年鑒的種類繁多,既有體系龐大、面面俱到的綜合性年鑒,也有學科單一、深入具體的??菩阅觇b,所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而皮書研究的范圍,主要是在科學、技術、管理、教育、人才、技術、經濟等社會重點關注的領域,是要研究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帶有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或者說是政策科學研究。

        第三,在編寫上,年鑒的特點是述而不作,直陳其事,不加議論,不加個人見解,資料濃縮,言簡意賅。而皮書內容的關鍵要突出主報告和重點專題,而且強調調查分析,使人讀了感覺言之有物、觀點鮮明,且有對策。皮書的撰寫,是一個嚴肅的科學研究過程。它需要堅實的調查研究資料,大量而準確的統計數據,包括本領域和相關學科的理論視野。每年所收錄的內容不同于部門工作總結,也不是對部門各項工作成績的羅列,而是一種綜合性的科學研究,需要有問題、有重點、有分析、有評估、有預測、有高度。

        第四,在作用上,年鑒的主要的作用包括:提供時事動態信息;提供重要的法規文獻及其線索;提供逐年可比的統計數據資料;提供實用的指南、便覽性資料;提供綜述及回溯性資料;具有較強的情報作用。皮書的主要作用是追蹤社會發展的實踐,分析、預測社會發展的現狀和趨勢,研究社會發展的特點及規律,對社會發展的經驗和存在問題做出我們的理論思考,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智力支持,為有關部門公共政策選擇提供理性觀照,為理論工作者和社會公眾提供研究、工作及生活的資訊參考,為后人提供翔實史料。

        四、與時俱進:年鑒熱和皮書熱的社會原因

        年鑒和皮書先后在中國出現出版熱潮,有其深刻的時代、社會原因。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年鑒熱,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產物,是在適應并滿足種種社會需求的基礎上產生的。

        首先,年鑒順應了信息時代人們的信息需求,滿足了人們既要迅速及時,又能全面準確地獲取所需知識信息的需要。年鑒在中國的勃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第二,改革開放給我國社會帶來了復雜性,需要不斷進行知識信息的更新,以了解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另外各行業、部門之間信息、情報的交流也比以前加大。這就要求能夠全面地看到時代、社會各領域的真實面貌。而年鑒正是這樣一面記錄和反映時代與社會的“鏡子”,作為反映最為及時,收錄最為廣泛,功能最為齊全的工具書,年鑒便應運而生。

        第三,改革開放使廣大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積極投入到社會實踐中,年鑒適應了人們新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法即開放的、全方位的、系統的、比較的,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等各種方法的需要。讀者既可通過年鑒了解事物的概況全貌,又可從中找出專深的內容和便于深入研究的資料數據及其線索,完成有份量、有價值的科研課題和學術論文。

        此外,年鑒還適應了國際間經濟、文化、科學、技術交流與合作的要求。

        在上世紀90年代出現皮書熱,也是社會發展需求的必然。

        首先,中國進入90年代后,社會快速發展,信息的交流與社會發展預測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中國各類皮書的傳播和發展正是這種社會發展需求的表現。

        第二,信息、知識的更新和積累也達到從未有過的速度,皮書的出現,為社科研究成果找到了一個出口,成為服務社會的一個平臺。專家們通過皮書,把大量的研究成果,對本研究領域(行業、地區)的現狀和未來發展進行分析預測,表達自己的觀點。

        第三,皮書是一份很好的決策參照物,在科學決策中起到了其他信息報告所沒有的作用。皮書提出評估、分析、對策、預測、預警等研究報告,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智力支持,為公共政策選擇提供理性觀照,為社會公眾提供資訊參考,自然受到讀者歡迎。

        年鑒和皮書各有自己的特點和功用,肩負不同的任務。年鑒和皮書編撰的作用和意義,就在于其適應了日新月異的社會要求,適應了我們這個時代和社會轉型時期對社科工作者的要求。因此,在不同時期形成熱潮是必然的。

        五、經營運作:政府行為與市場行為

        年鑒和皮書雖然在編輯出版上出現熱潮,但在市場上的表現卻有很大不同。究其原因,則主要在于經營運作上一個主要是政府行為,另一個則主要是市場行為。

        國外年鑒多為民間團體或學會、協會所辦,而我國年鑒多為官書,這大概可稱為中國特色。有人說,強有力的領導、正確的編撰方針、完善的組織機構、固定的經費、縝密的編寫大綱和組稿計劃、較嚴密的審稿制度是年鑒質量的重要保證。也有人認為,年鑒的官書意識過濃,也有其反面的影響。既然是官書,拿官銀來辦,供官員使用,為官歌功頌德,自然天經地義,對象狹窄,影響其融入市場經濟及為廣大讀者服務,所以目前的年鑒發行量有限,有的只印數十本到2000冊,社會效益也大受影響。值得注意的是,至今還有1/4以上的年鑒尚屬內部刊物,這些年鑒不能對外發行,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自然受到很大影響。

        而皮書的出版卻是另一番狀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自1992年元旦出版第一本“藍皮書”以來,到2012年,藍皮書已經出了140多種。社長謝壽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社會藍皮書“每年的發行量都超過兩萬冊,經常脫銷”。由于藍皮書系列連續30余年堅持對中國社會追蹤預測,它已經成為從權威機構到普通百姓了解中國社會的晴雨表。

        應該說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取得這樣的業績是付出了相當大努力的,在“皮書系列”的營銷方面闖出了一條新路,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

        其一,充分利用中國社會科學院這一堅實的出版資源,帶動全國。從2000年起每年夏季召集全國各省的分析預測課題組舉行研討會,提供背景,交流經驗,協調規范皮書出版,進一步擴大了社科文獻版皮書在業內的影響。每年年底新書出版之際,出版社還要舉辦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系列報告會,請皮書的主編或相關專家就某一課題做專題報告,為皮書銷售營造聲勢。

        其二,抓住銷售的最佳時機。把皮書的各種資料數據截至在當年的第三季度,而將第四季度的情況納入下一年的分析與預測報告中,這樣就保證了皮書在當年年底或第二年新年伊始就能夠和讀者見面。有關全國性內容的皮書,一般選擇在每年3月全國兩會召開之前出版,而關于北京地區內容的皮書則選擇在每年1~2月,北京市兩會之前或者期間出版。

        其三,努力將專家學者們的學術成果引向市場,使普通讀者能夠接納, 使專家的權威性與社會針對性相結合,滿足讀者對時局了解的欲望。他們加大發行力度,有的時候在北京地鐵和民營書店的書攤上,也擺上熱門皮書。這對于年鑒而言,是不敢設想、望塵莫及的。

        其四,市場調研,確定讀者群。出版社把皮書的消費群鎖定在政府決策部門、研究部門、大專院校、圖書館、中外企業、傳媒業,然后根據社里數據庫提供的終端客戶數據名單,每年定期定點投放數萬份皮書宣傳資料,并向北京二環路、中關村和商務中心區線路上行駛的公交車上投放車身廣告。

        其五,在信息發布環節上,出版社把書中部分鮮活的內容提供給各家媒體轉載。由于其權威性及時效性,這些轉載自皮書中的報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皮書的影響力也被進一步擴大。最后造成的效應是只要有新的皮書出版,就會有媒體的記者等候在出版社門口,以希望搶先發布獨家新聞。

        其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為大部分新版“皮書”開發了數據庫光盤(SSDB),一冊圖書配一張數據庫光盤。該光盤是電子書,具有電子瀏覽、快速檢索、相關資訊鏈接、新舊資訊智能累加等功能,閱讀與搜索更為方便快捷。

        皮書和年鑒同屬于具有一定“官書”性質的出版物,此類型出版物一般被認為社會價值很大,但難能在市場上有所作為。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對皮書的運作,讓我們看到通過市場行為,此類型工具書的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都能得到充分發揮。目前,皮書的市場運作已經有了相當成效,并在出版市場上引起一股熱潮。年鑒出版也應該從皮書的出版中借鑒經驗,逐漸從完全的政府行為轉到市場行為上來,使其價值得到更大的發揮。

        六、數字化出版:年鑒與皮書的未來之路

        隨著信息技術與網絡的發展,讀者閱讀方式也發生巨大變化。大眾已經越來越習慣于閱讀數字化的內容,而網絡也成為了大眾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技術的發展還帶來不同的閱讀終端和多種網絡,如互聯網、無線網、有線電視等,讀者能夠有多種選擇。而且搜索引擎、內容碎片化帶來的便利性、多元化形式等促使讀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種趨勢下,年鑒和皮書走數字化道路則是發展的必然。

        近年來,年鑒和皮書都在數字化方面邁出可喜的步伐。國內外不僅許多年鑒用電子版形式出版,而且還有網絡版。從互聯網上獲得的最新數據表明年鑒已在網上擁有龐大的陣營:在中國,數以百計的年鑒普遍都有了多媒體光盤版,如《中國出版年鑒》、《中國電力年鑒》、《廣東年鑒》等開創的較早?!吨袊y計年鑒》等數百種年鑒已經上網。網上年鑒的出版周期往往較一般年鑒為短,有的甚至逐日更新。與其他出版物一樣,年鑒也必將朝著集文字、圖像、聲音于一體的方向發展。在年鑒數字化網絡化方面,北大方正和清華同方都做出不少貢獻,apabi年鑒資源全文數據庫和CNKI年鑒全文數據庫都受到讀者歡迎。

        為方便年鑒在線訂購及銷售,在互聯網上還有不少年鑒信息網站,目前在網上出現頻率較高的有:

        http://yearbookinfo.net/index.htm中國年鑒網

        http://www.chinayearbook.com/index.htm中國年鑒信息網

        http://www.bojianbook.com/年鑒圖書網

        http://www.airconditioningrepair-tarzana-ca.com/中國年鑒網(國家新聞出版署主管,中國版協年鑒工作委員會主辦,需要會員登陸,可以獲得部分年鑒的出版信息)

        目前已建立的皮書數據庫就是以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連續性系列皮書為基礎,整合國內外其他相關資訊構建而成的??梢哉f是專業的人文社會科學綜合學術資源總庫。它包含七大子庫:中國經濟數據庫、中國社會數據庫、中國競爭力數據庫、 世界經濟與國際政治數據庫、 中國區域數據庫、中國產業企業數據庫、 中國文化傳媒數據庫。皮書數據庫涵蓋200多個主題,囊括了十幾年間的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報告,覆蓋了經濟、社會、政治、文化、教育、國際問題等多個領域。權威的研究報告,獨特的調研數據,前沿的熱點資訊,周期性連續出版等種種因素使得皮書數據庫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中國與世界現實問題研究成果庫和資訊庫。

        皮書數據庫的優點是滲入到圖書內容,以篇章為基本單位,可對數據庫內所有篇章的文獻題目、內容提要、作者名稱、作者單位、關鍵詞等基本信息進行檢索,并對檢索到的篇章進行在線閱讀或下載,文件下載后可進行全文檢索。還可對檢索到的篇章再根據需要進行二次篩選,更精確地找到想要的內容,進行在線閱讀或下載閱讀。智能多維度導航,可使用戶根據自己熟知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導航篩選。以上兩段文字大都出自該出版社的宣傳廣告詞,就不多引用了。讀者打開皮書網可以了解到大量關于皮書的出版信息。

        七、結語

        年鑒和皮書作為為現實服務的年度性出版物,出版熱潮持續不退,應該是值得欣慰的現象。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存在的問題。年鑒的“官書”傳統給年鑒的編輯發行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嚴重束縛了它的創新和發展,相當一部分年鑒在市場上無所作為,甚至一籌莫展,也使其無法自我獨立、持續發展;而皮書市場經濟效益的出現又同時造成比較惡劣的市場跟風,使許多粗制濫造的“冒牌皮書”充斥市場,這樣會導致今后皮書出版的混亂無序,形成有其名而無其實的不良格局。

        年鑒、皮書都是極其重要的出版物形式,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很大的資料價值,如果出版界惟利是圖的風氣將其出濫,會使讀者對其喪失信任,以至抵制,這將對年鑒和皮書的發展極其不利。應該嚴肅對待,力求規范、嚴謹、科學,長期出版,不斷創新,形成可信度和權威感,使其持續發展,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總體而言,年鑒和皮書的質量正逐年改進,社會影響正不斷擴大,日益受到國內外各界讀者的重視和歡迎。廣大編者把年鑒和皮書的編纂、出版、利用同總結經驗研究工作結合起來,同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結合起來,同加強橫向聯系、開展對外經濟及技術合作結合起來,同培養人才進行國情教育結合起來,這個發展趨勢對年鑒和皮書的發展將起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肖東發:《年鑒學概論》,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

        肖東發,邵榮霞:《實用年鑒學》,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萬斌,楊建華:《中國皮書的發展及其意義——以〈浙江藍皮書〉為個案》,載《浙江學刊》,2002年第5期。

        謝壽光:《傳統出版單位的數字化轉型》,中國出版年鑒社,2009。

        王瑜:《社科文獻出版社皮書出版研究》,北京印刷學院, 2008。

        國家圖書館典藏閱覽部參考書組:《中國年鑒總目提要(1949~2011)》,2012。

        中國皮書網,http://www.pishu.cn/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Top) 返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