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de id="drz94"><nobr id="drz94"><sub id="drz94"></sub></nobr></code>

    <big id="drz94"><nobr id="drz94"></nobr></big>
    1. <object id="drz94"><menu id="drz94"></menu></object><center id="drz94"><ol id="drz94"><input id="drz94"></input></ol></center>
    2. <th id="drz94"></th>
      1. <th id="drz94"><address id="drz94"></address></th>
        主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主辦:中國出版協會年鑒工作委員會

        首頁>>年鑒研究

        論年鑒的實用性

        點擊數:300912013-11-30 00:00:00 來源: 年鑒網

        內容提要:本文認為,要從內容與傳播方式的結合、編纂者與使用者的結合、政府行為與社會效益的結合、為現實服務與存史功能的結合等視角,重新思考年鑒的實用性。年鑒作為年度資料性工具書,天然具備明顯的實用性,但受實際中多種因素的影響,實用程度未盡如人意,需要通過突出權威主流信息的記載、加大公共信息的反映力度、拓展深層次信息、增大有效信息含量、發揮現代信息網絡的傳播作用、開門辦鑒等方法增強年鑒的實用性,真正將年鑒辦成有用、好用、宜用、讀者樂用的權威性工具書。

         關鍵詞: 年鑒實用性;公共信息;有效信息

         

        1979年底,鄧小平在接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負責人時指出:“編輯出版年鑒,很有必要,這是國家的需要,四化建設的需要①?!贝撕?,新中國的年鑒事業服務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獲得飛速發展。數量從1980年的6種發展到目前的3000多種,成為出版界的一大盛事。年鑒應運而編,順勢而為,其實用性不言而喻。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政府職能的轉換,現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出版傳媒業競爭的加劇,加上綜合年鑒管理體制的變化,年鑒的實用性問題日益凸顯,需要年鑒界從理論上加深探討,從實踐上大膽探索。

        一、探討年鑒實用性的新視角

        年鑒界同仁以往論及年鑒的實用性,多是從年鑒的內容方面進行論述,對如何改進年鑒的選題選材、提高年鑒的規范化程度、突出特色,進一步提高年鑒質量,進而增強年鑒的實用性進行了富有成果的探討,對實際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但年鑒實用性涉及多種因素,需要拓寬視野,從多個視角進行探討。

        (一)年鑒實用性問題,既是內容問題,又是傳播方式問題

        年鑒是否實用,首先要看內容。內容是年鑒實用性的基礎和關鍵。傳播媒體,不論是傳統紙質媒體,還是信息網站等現代媒體都公認“內容為王”,內容決定信息的價值和傳播的效果,內容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對于年鑒來說也是這樣。年鑒內容要“有用”,這是第一位的。但編出了“有用”的年鑒,還要通過有效便捷的方式將信息資料傳播出去,做到“宜用”,讓社會各界知曉年鑒,能方便地使用年鑒,年鑒的實用性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二)年鑒實用性問題,既取決于編纂者,也離不開使用者

        年鑒是資料性工具書,為何編、怎樣編,決定權在編纂者手中。編纂者決定年鑒的框架和編纂體例,包括全書內容結構、選題選材標準、文體文風、語言文字規范等都由編輯部確定,并作為編纂要求在編纂工作中貫徹執行。即使是年鑒撰稿人,也僅承擔編纂計劃中規定好的欄目文稿的撰寫,不能隨心所欲,信馬由韁。但編纂者完成了年鑒的編纂,編出來的年鑒是否實用,最終還得由使用者來評判,而不是由編纂者自我評價,或是同一圈子內同行互相評價。作為年鑒的使用者,最清楚自己的需求,對年鑒是否實用,使用者最有發言權。因此,年鑒的實用性由編纂者決定,由使用者評判。

        (三)年鑒實用性問題,既涉及政府行為,又涉及社會效益

        在中國的國情下,地方綜合年鑒編纂主要是政府行為。國務院《地方志工作條例》明確規定:“以縣級以上行政區域名稱冠名的地方志書、地方綜合年鑒,分別由本級人民政府負責地方志工作的機構按照規劃組織編纂,其他組織和個人不得編纂?!闭ㄟ^行政手段,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組織年鑒的編纂,其目的是為了滿足民眾對地情信息的需求。執政為民是也。有投入,就要衡量產出,以避免資源的浪費和低效利用。作為政府主持編纂的地方綜合年鑒,即使定位為公益性精神文化產品,也要講求社會效益,講求項目績效。公益性不等于不計成本,不講效益。年鑒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越高,實用價值越大,年鑒工作的績效就越大,年鑒編纂出版才能得到政府的重視,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年鑒實用性問題,既事關為現實服務,又事關存史功能

        年鑒逐年反映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其年度性決定它的現實服務功能。年鑒首先是為現實服務,否則就沒有必要逐年出版。編好年鑒、早出年鑒,是年鑒實用性的要求和表現。在為現實服務的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鑒成為史冊,具有存史價值。功在當代,惠及后世。存史性寓于現實性之中,不能只看到年鑒的存史價值而忽視其首要的現實服務功能。

        二、對年鑒實用性的再思考

        從內容與形式的結合、編纂者與使用者的結合、政府行為與社會效益的結合、為現實服務與存史功能的結合等視角,有必要重新思考年鑒的實用性,筆者認為,年鑒作為年度資料性工具書,天然具備明顯的實用性,但受實際中多種因素的影響,實用程度未盡如人意。

        (一)年鑒是極具實用性的資料性工具書

        年鑒作為逐年編纂連續出版的資料性工具書,其實用性主要體現在:

        1.信息資料權威準確。一方面,中國的地方綜合年鑒,多由政府組織編纂,稿件由黨政機關和有關主管單位提供,經過嚴格認真審核,并經編輯部專職編纂人員編輯加工。另一方面,與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相比,年鑒是對過去一年發展變化的記述,是事后的總結回顧,不是匆忙搶出來的新聞。年鑒所反映的人、事、物經過時間的沉淀較為清晰可辨,可有效避免炒作和失實,更能客觀準確地反映現實。

        2.信息資料全面系統。年鑒框架,對所反映的地域、行業均具有極高的概全率。就地方綜合年鑒來說,全面反映當地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情況,資料按門類分類編排,又與上年對應,構成縱橫結合、有機聯系的信息系統。一部年鑒,既有綜合反映一個地方、行業情況的宏觀信息,也有反映某一側面、所屬區域情況的中觀信息,還有反映具體單一事件的微觀信息;既有綜合概括的全面反映,也有具體細致的典型記述;既有相對穩定的內容,也有年度動態信息。如年鑒中反映一個地方情況的分目,首列概況條目,收錄這個地方所處位置、建置沿革、行政區劃、面積、人口、資源狀況、人文特色、主要經濟社會指標、領導人等資料,不管有無變化,年年反映。其次設立一組反映年度發展變化的記事條目,提供動態信息。這種將基礎資料和動態信息相結合的記錄方式,是以記錄穩定性知識為主的辭書,是以著重反映最新發生事件為主的新聞媒體所無法比擬的。

        3.信息資料連續可比。年鑒作為連續編纂出版的年刊類工具書,框架相對穩定,資料連續可比。不僅能及時反映年度的發展變化,單本年鑒有資料價值,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系列,又能反映事物發展變化的軌跡,為研究揭示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提供資料。年鑒連續編纂出版的時間越長,資料價值就越大,具有顯著的規模效益。

        4.信息資料查檢便捷。檢索性是年鑒的基本屬性之一。年鑒按照工具書的要求編纂,十分注重檢索性。讀者通過目錄、索引等檢索手段,能很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資料。年鑒動態信息部分按通用的分類標準編排,反映地區發展變化的資料按行政區劃的次序編排,大事記按月、日的時序編排,條目次序及其內容要素的敘述順序也都執行統一的規范化要求。

        5.出版及時。年鑒作為年刊,時效性自然不能和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相比,但在工具書家族中,年鑒是出版最及時的一種。國內許多工具書是多年修訂出版,如《中國大百科全書》、《辭?!返榷际?/span>10年左右修訂一次,《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的出版距第5版也已相隔7年。一些指南性、手冊類工具書,要么不是逐年連續出版,要么不反映最新年度資料。因此,年鑒是集萬卷于一冊、縮一年為一瞬,時效性強,能及時滿足讀者的資料需求。

        (二)多種因素影響年鑒的實用性

        年鑒具有實用的屬性,但在實際編纂工作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實用性并不明顯。中國版協年鑒工委會學術委員會孫關龍在論及中國年鑒的現狀及當前急迫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時指出:中國年鑒至今還沒有一部進入百姓家庭,中國年鑒至今還沒有一部名牌產品,中國年鑒至今還沒有走上持續發展之路……②這都和年鑒實用性不強有關。影響年鑒實用性的因素主要有:

        1.選題選材的內向性影響年鑒資料的社會價值。所謂選題選材的內向性是指選題選材以內部讀者為主要對象,宣傳性、事務性、工作總結性特征明顯。這類題材內容上照搬單位工作總結和工作報告,多是些既不具備利用價值,也沒什么存史意義的機關單位日常事務、行政的過程、管理的措施、取得的成績等等,而應該大書特書的經濟變化情況、事業發展情況、生產經營情況、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等,卻反映不多③。這類題材,社會價值不大,難以滿足社會讀者的信息需求。

        2.條目內容的空泛淺薄影響年鑒資料的信息價值。作者撰稿缺乏深厚的材料基礎,單純依賴單位工作總結和工作報告,寫法上呈現工作匯報式寫法,概括性淺層次的記述多,有深度有特色的內容少。許多有新意、有價值、有特色的題材被淹沒。同時,與單位的工作職能相對應,條目選題多為反映某項職能工作的穩定性選題,缺少反映年度新事、大事、要事、特事的條目。選題上下年雷同,部門間、地區間相互雷同,缺乏地方特色和年度特色,信息價值不大。

        3.“官書”、“史書”觀念影響年鑒的時效性。近年來,年鑒時效性變差成為一個普遍現象。20119月,在第二十一次全國城市年鑒研討會上,中國版協年鑒工作委員會主任許家康大聲疾呼努力縮短年鑒出版周期。他指出,進入新世紀以后,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加快。各種信息載體、大眾傳媒也都在比速度、比效率,時效、網速、及時性等成為競爭的重要手段和生死存亡的關鍵。唯有年鑒,在反其道而行之:出版周期不是越來越短,而是越來越長。20世紀八九十年代,多數省級年鑒和中心城市的年鑒都能在10月底以前出版,其中一部分年鑒還能夠在八九月份問世,“三、六、九”(3月完成組稿,6月完成編輯加工和審稿,9月出版發行)成為整個年鑒界不約而同的奮斗目標。而如今,能夠在10月份出版的年鑒已成鳳毛麟角,“三、六、九”的口號不再時髦,因為年底出書已習以為常④。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年鑒編纂中的“官書”觀念和“史書”觀念?!肮贂庇^念,不考慮社會讀者的需求,不考慮年鑒的社會效益;“史書”觀念,片面強調存史價值,忽視當前讀者的實際需要。時效性不強的年鑒,出版后使用價值大打折扣,甚至被束之高閣,成為擺設。

        4.單一、陳舊的傳播方式影響年鑒資料的使用。年鑒的發行量,是衡量年鑒實用性的重要指標。特別是通過市場銷售實現的發行量,更是準確反映了社會對年鑒的需求量。許多年鑒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采取背靠政府、面向市場的辦鑒模式,千方百計擴大年鑒的發行。不少省級年鑒發行量達8000冊以上,有的甚至超過1萬冊。隨著地方綜合年鑒劃轉到地方志工作機構,管理體制轉為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年鑒多采取贈送的方式,不再通過發行創收,年鑒發行量普遍下降。國內年鑒多為大部頭精裝書,售價高,與美國《世界年鑒》的平裝本、低售價相比,發行量少得可憐。面對這種局面,本來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突破傳統發行方式的局限性,以數字化、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傳播年鑒信息資料,但實際情況是,多數年鑒信息資料主要還是通過紙質印刷本載體進行傳播,部分隨書附有電子版光盤,而通過網絡傳播的年鑒為數不多,即使通過網絡能查找到年鑒信息資料,多數也是歷年年鑒的內容,新版年鑒內容沒有及時上網。由中國版協年鑒工作委員會和北大方正合作的中國年鑒資源全文數據庫,由于要付費使用,也影響了公眾對年鑒資料的使用。

        三、努力增強年鑒的實用性

        (一)突出權威主流信息的記載

        增強年鑒的實用性,不是要把年鑒辦成市民生活指南。增加高考分數線、列車(飛機)時刻表、公交指南之類內容的做法,在實用性方面無多大實際意義。企圖使地方綜合年鑒成為群眾出行的指南,恐怕不切實際。提高地方綜合年鑒的實用性,還是要在更好地反映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總體情況,反映事物的本質上下功夫⑤。地方綜合年鑒作為政府組織編纂的大型地情資料年刊,要立足于自身的優勢,明確自身的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年鑒的優勢在于權威性、公信力,在于主流資訊,權威記錄。應努力做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樹立權威,建立公信,成為時代發展的忠實記錄者,起到“記錄發展進程,解讀發展奧秘”的作用。

        (二)加大公共信息的反映力度

        地方綜合年鑒是政府公共信息傳播的重要平臺。公共信息一般是指政府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和服務人民大眾而予以提供的信息。公共信息涉及公共健康、公共安全、公共衛生、生態環境、教育、就業、物價等,與社會成員利益密切相關,反映同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事務以及公共利益變化狀況,滿足和服務于社會成員對信息的普遍性需求⑥。在讀者獲取信息方式多樣化的環境下,年鑒應該發揮自身的優勢,加大政府公共信息的反映力度,靠獨一無二的信息內容獲取讀者的青睞。如通過年鑒告知民眾所處地域的食品安全衛生狀況、產品質量狀況、環境污染狀況、就業市場勞動力短缺和過剩行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措施、各地最低工資標準等,定會大大增進年鑒的實用性。

        (三)拓展深層次信息

        部分年鑒稿件,所記述的內容多數比較淺,停留在表面層次,或局限于日常事務,表面上全面周到,其實深度不夠,可資利用的資料十分有限,資料價值和借鑒作用不大。年鑒內容既要有宏大敘事,也要有細節刻劃;既要反映總量和規模,也要反映分項和構成。許多資料,因具體而生動,因詳細而具有信息價值。因此,撰稿過程中在利用好工作總結和年度工作報告材料的同時,要抓住資料價值高、有代表性和標志性、讀者比較關注的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和拓展,提高年鑒資料的利用價值和借鑒作用。如反映“信訪”情況的條目,既要反映信訪部門受理群眾來信來訪數量,群眾到省信訪情況、群眾進京上訪情況等總體情況外,還應重點反映群眾信訪反映的主要問題。近幾年群眾信訪反映的問題包括:國土資源管理問題、勞動社保問題、涉法涉訴問題、“三農”問題、城建拆遷問題、環境污染、代課教師“代轉公”、國有企業改制遺留問題、部分復退軍人生活困難等。對這些問題用詳實的事實數據分項記載,就能為領導決策、學者研究、了解民情等提供難得的資料。對一些不便在條目中展開的內容,還可通過配發表格、示意圖,建立資料鏈接來拓展年鑒內容的深度?!稄V東年鑒》近兩年通過資料鏈接,反映社會熱點,如“深圳富士康事件”、“佛山南海本田事件”、“小悅悅事件”,“查處打擊報復、誣告陷害、誹謗十大典型案件”、“增城新塘事件”、“潮州古巷事件”等。通過對熱點事件的權威記載,增強了年鑒反映社會現實的能力,提高了年鑒內容的資料價值和借鑒意義。

        (四)增大有效信息含量

        所謂有效信息,就是對讀者有用的信息,讀者有可能用得著的信息資料。根本無人問津的材料便是無效信息。年鑒作為公開出版物,讀者具有社會廣泛性。任何公開出版的年鑒都應當面對社會各界讀者的閱讀檢索需要。年鑒條目編寫要改變“日常事務信息多,年度發展動態信息少;部門政績信息多,社會需求的公共信息少;零亂瑣碎信息多,系統完整的公共信息少”的現象,重點收載年度內的大事要聞和獨具特色的資料,盡量減少日常事務和一般工作情況的記述。年鑒中動態信息各部類,都應努力實現以記述工作成績為主向記述大事要聞為主的轉變。

        (五)發揮現代信息網絡的傳播作用

        現代社會,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公眾獲取信息的手段和方式多種多樣。許多傳統媒體為了應對新媒體的挑戰,紛紛向全媒體轉型,構建網絡平臺,推出手機報,發展手機和ipad客戶端,以及開發戶外LED、電子閱報欄等。年鑒也要適應時代發展要求,豐富傳播形式,滿足公眾多樣化的使用需求。在做好紙質印刷版年鑒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單位和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發行的同時,做好通過互聯網的信息傳播。作為政府主辦的公益性地情資料工具書,綜合年鑒應通過政府公眾網站或地情信息網站,將全書內容及時上網,無縫鏈接,甚至開展個性化定制等服務,既方便公眾在網上查找所需要的地情信息,也豐富政府公眾網和地情信息網的服務內容??梢灶A計,通過網絡查閱年鑒,獲取地情信息,會逐漸成為公眾利用年鑒資料的主要方式。

        (六)開門辦鑒

        年鑒編纂出版工作績效的大小、編纂質量的高低,最終由讀者說了算,其內容是不是符合讀者需求,獲得年鑒資料的途徑是不是便利,年鑒資料提供是不是及時,都應該由讀者作出評價。年鑒工作者不能滿足于每年完成任務似地出了一本書,也不能滿足于業內評獎得了大獎,唯有群眾的好評和口碑才是年鑒工作的最大社會價值所在。在制定編寫大綱時,編輯部應廣泛聽取讀者及撰稿單位的意見,甚至可以參照新聞媒體網上投票評選“年度十大新聞”的做法,開展網上公開征集“入鑒年度大事要聞”活動,讓網民參與重點選題的設定。在做好編輯出版工作的同時,重視發行使用情況。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會、網上互動交流等多種方式獲得信息反饋。年鑒是否符合使用者的需要,有多少人使用了年鑒,年鑒的內容被采用了多少,使用者對年鑒有何評價、有何要求,年鑒如何適應讀者需求,對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數,據此不斷調整充實框架,精益求精。

        此外,增強年鑒實用性的方法還包括注意反映存在的問題和困難,適當收載便覽性、指南性資料,提高出版時效,等等。

        年鑒實用性問題,既是編纂理論問題,更是編纂實踐問題,關乎年鑒的質量和生命。期待年鑒同仁共同努力,大膽探索,真正將年鑒辦成有用、好用、宜用、讀者樂用的權威性工具書。

         

        參考文獻:

        ①② 孫關龍:《中國年鑒的現狀及當前急迫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載《年鑒論壇》(第一輯),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曹忠生:《增強年鑒實用性初探》,載《年鑒信息與研究》2006年第6期。

        許家康:《關于年鑒出版周期和年鑒編纂理論研究的建議——在第二十一次全國城市年鑒研討會上的講話》,中國年鑒網http://www.airconditioningrepair-tarzana-ca.com/Admin/eWebEditor/uploadfile/20111025144439209.doc。

        韓榮根:《淺議年鑒的實用性》,載《年鑒信息與研究》1999年增刊。

        莫秀吉:《論地方綜合年鑒的公共信息傳播功能》,載《年鑒論壇》(第二輯),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

        (Top) 返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