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年鑒網絡化、電子化的思考
點擊數:280652011-01-23 00:00:00 來源: 年鑒網
20世紀后半葉信息技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尤其是網絡技術和軟件技術突飛猛進,給人類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深刻的變化。正如托夫勒先生在《第三次浪潮》中描寫的,21世紀是信息時代,各個產業都將不可避免地發生一場信息化革命。將來的世界,信息將與資金、技術一樣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資源。
作為一種特殊出版物,年鑒本身就是信息的載體,資源豐富,在信息時代發展潛力極大。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約,我國的年鑒行業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遠遠落后于報紙、雜志等信息媒體。加之經營理念、編纂認識上的不足,導致許多年鑒已經面臨生存的危機。作為年鑒創新的一項重要內容,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問題已經迫切地擺在全國年鑒人的面前。
其實在過去的1O年中,很多年鑒界的先行者已經探索出一些符合實際的道路,其中兩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網絡化和電子化。
一、年鑒的網絡化道路
據CNNIC(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最新的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02年1月,中國上網用戶數約為3370萬人,上網計算機數約為1254萬臺。以上數據表明:中國的網絡發展是飛速的,網絡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年鑒組稿、編輯、出版甚至發行的全過程今后有可能要在網絡上實現??吹竭@些,我們沒有理由再考慮年鑒是不是要網絡化,因為全面走向網絡化的時間可能只有10多年。和其他行業一樣,網絡化也是年鑒發展的必然趨勢。
目前一些年鑒乘“政府上網工程”東風已經向網絡化前進,如《廣州年鑒》將網絡版本制作得有聲有色,方便實用;而《青島年鑒》在網上公開所有年鑒資料,信息翔實豐富。但是大部分年鑒目前還沒有比較長遠地考慮網絡化的問題,所以年鑒行業網絡化還處于較低水平。因此,如何從整體上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年鑒網絡化進程是年鑒創新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
根據年鑒市場面較為狹窄的現狀和信息量豐富的潛力,筆者認為應按照“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思路,規劃和實施年鑒的網絡化。
第一,建立中國年鑒行業的門戶網站和基本信息平臺。年鑒的網絡化發展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規模效應的大小,因而必須架構起中國年鑒網絡化的門戶和基本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發布和溝通全國年鑒界的信息,鏈接各種年鑒的站點,可以使網民方便、快捷地找到其關注的年鑒信息。這樣,由若干年鑒信息和站點組成的平臺就形成了年鑒網絡信息系統的雛形,也為年鑒信息網絡化的規模效益和深度應用奠定了基礎。
建立這樣的一個門戶和平臺,雖然技術并不復雜,但涉及年鑒單位眾多,組織實施較為困難。而中國版協年鑒研究會建立中國年鑒網,既順應了信息時代的潮流,又能夠得到會員單位的響應和支持,從而實現平臺建設。
第二,倡導和幫助大多數年鑒進行網絡化,逐步形成規模效應。在數量眾多的網站中,任何一個網站都只是滄海一粟,只有形成規模效應,才能在因特網的海洋里揚帆遠航。 由于全國的年鑒發展時間不長,各年鑒受到地區差異、行業差異、文化差異影響發展不平衡,導致大多數年鑒對網絡化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所以這個階段將是整個網絡化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要想解決好這個問題,必須站在年鑒行業發展的高度上積極宣傳、研究網絡化的現實意義和發展趨勢,而且要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第三,向社會宣傳“年鑒意識”。年鑒長久以來作為“官書”,其編纂和經營理念受到了官本位思想的局限,導致讀者面狹窄,宣傳力度不夠,社會認可程度不高。必須重新定位年鑒的目標市場,在維持現有讀者的同時,積極開拓新的用戶群。而加大宣傳力度是創新市場的基本手段。
年鑒作為資源豐富的信息載體,可以為政府、企業、咨詢機構和科研單位提供服務,使用價值很高。但是目前社會大眾對年鑒的功能、作用、使用方法知之甚少,年鑒實際處于弱勢媒體地位;同時了解年鑒的人都認為年鑒極具魅力,對它愛不釋手。所以經常有針對性地向社會宣傳“年鑒意識”,有助于不斷提高社會對年鑒的認知度,有利于推進年鑒網絡化,有利于年鑒的創新發展。
第四,年鑒網絡化的最終目標是建立高含金量的年鑒信息庫,服務于社會。作為一種具有重要實用價值的信息載體,年鑒的網絡化必將走向有償信息服務的模式。
年鑒網絡用戶只需要每年付費購買一個用戶名和密碼,在因特網上直接訪問需要的年鑒信息庫,進入后也只需要輸入關心的內容條件,即可實現在線閱讀、打印等。而需要隨機訪問的用戶,只需要在網上遞送一個訪問請求,以極低的價格在線購買一個臨時通行證即可。
雖然在全國年鑒人的不斷努力下,年鑒網絡化的脈絡逐漸清晰,我們還是要避免走入兩個誤區:一個是重視程度不夠,認為有了網頁就已經網絡化了;另一個是過于超前,預期收益無法實現?,F在很多年鑒注冊了域名,做了一些網頁,但是由于人員和經費的問題,沒有后續的維護和更新,使得網絡化工作半途而廢。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年鑒不但完成了建站工作,并且能夠保證日常更新,開始探索年鑒用戶收費的問題,這符合網絡化的根本趨勢。但是年鑒的讀者面狹窄,而實現網上收費的軟件、硬件和相應的安全解決方案費用又相當昂貴,因此過早的進入這個階段不會取得預期的經濟效益,反而會挫傷網絡化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年鑒的網絡化必須從中國因特網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盡快著手循序漸進、并且進行規?;?,才能適應潮流走出一條成功的道路。
二、電子版年鑒的問題
由于多媒體技術和全文檢索技術的逐漸成熟和普及,電子版年鑒也成為近年來年鑒界所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很多年鑒根據自己的特色開發出優秀的產品,創出一些電子版的模式,如《廣州年鑒》、《浦東年鑒》、《杭州年鑒》、《大連年鑒》等,可謂百花齊放。但是,隨著電子版年鑒開發的深入,進而引發了對電子版年鑒認識上的一些思考和爭論。
電子版年鑒的定位。一直以來,大家認為電子版年鑒是對書版的有益補充,但在個別信息技術應用程度較高的地區已經出現了電子版替代書版的苗頭。從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對社會影響的趨勢看,圖書將逐漸成為奢侈品,而網絡才是一般讀者的工具,那么電子版在其中應當是一個過渡性事物。
于是,我們似乎可以這樣描述電子版年鑒的定位:它是一種應用了多媒體技術和檢索技術的產品;它以書版年鑒的內容為依托;它以CD-ROM、DVD-ROM或者其他數字介質的形式為載體,可以在電子計算機、電子閱讀器和其他數字終端上使用;它是書版年鑒向網絡時代的年鑒發展中的一個過渡性形式。
電子版年鑒的評價標準。隨著電子版年鑒的興起,更多的年鑒要考慮這項工作,那么如何確定開發方案成了一個大家關注的問題。一般來講,評價電子版年鑒應考核如下一些方面:完整性、準確性、美觀性、兼容性、應用性。
所謂完整性包括內容的完整和系統的完整。從書版中選定內容后,應盡量保證確定內容的完整性和豐富性,比如關于某些重大活動有圖片和視頻資料盡可以上,可以補充書版年鑒篇幅有限的不足。另外,系統必須完整,結構為片頭、內容、片尾,各個頁面之間須盡量保持連貫,不能出現與其他頁面無法聯系的“死頁面”。
準確性指文字的準確性和系統的準確性。由于出版用的電子版與現在主流軟件的電子版不能無縫對接,所以轉版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出現錯誤,加之原書版年鑒本身的錯誤,可能超出新聞出版總署規定的錯誤率標準。除此之外,系統方面也可能出現檢索錯誤,即漏檢或錯檢,要嚴密檢查才可能發現。
美觀性是指界面要盡量符合美學的觀點,突出地方特色。一部電子版年鑒的美觀性直接影響到年鑒的形象和讀者的興趣,是制作電子版年鑒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兼容性就是系統要適應的計算機環境,一般用戶的環境為微軟公司開發的Windows操作系統,包括Win9X、Win2000、Windows XP以及局域網常用的Windows NT等。電子版年鑒是一種應用軟件,須運行于這些系統中,因此要求我們的軟件首先要適應Windows系統。而一些特殊的用戶,尤其是個別政府用戶正在轉向使用我國自主開發的Linux系統,這是值得注意的。
最后要注意電子版年鑒的應用性,即功能上要更加完備,系統必須能夠實現全文檢索、文本編輯、圖片瀏覽、視頻播放等,這樣才能更充分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服務于年鑒。
當然除了網絡化和電子化,現代信息技術在年鑒編纂中應用的方面還有很多,比如編纂流程自動化、各種信息數據庫的應用等等,這些都有待于中國年鑒人共同努力,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便國內年鑒行業能夠迎頭趕上科技發展的潮流,發揮年鑒信息資源優勢,服務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