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目光從梁志樺兄弟移開去,看到的是一大批只有走進西山,才能成就未來的學子……
西山學校小學部一年級的王樂康長得像舞臺上的洋娃娃,怎么看怎么好看。
高凡、王建國夫婦把兒子命名為王樂康,那是費了一番苦心的。就說王樂康的父親王建國,27歲那年不慎得了場感冒。當時也沒太在意,卻沒想到小疾拖成了大病,最后竟患上了嚴重的慢性心肌炎。此次,王建國動不動就得住院吃藥。
王建國的爺爺輩只是兩兄弟,小叔公一生三閨女,傳后就只能依靠爺爺。爺爺生下王建國的父親,父親又生下王建國,王建國再有了王樂康。雖是單傳,但王家總算沒有斷下香火。又因為王建國有嚴重的心肌炎,再生育,別說經(jīng)濟上扛不住,就是那副病懨懨的身體,也沒個雄心壯志了。因此,王家唯一的傳后人王樂康,就珍寶一般的顯得貴重。
王樂康的爺爺腦血栓已經(jīng)好幾年了,父親王建國體質(zhì)又極差,就指望王樂康既快樂又健康,因而就取了這名。
既然是王家的繼承人和傳后人,健康快樂自然少不得,然而更重要的是學業(yè),是前程。于是,王建國就與妻子商量,商量結(jié)果是一定要給兒子找個好學校,拼死拼活也得把兒子培養(yǎng)出來。
于是,夫婦倆下了大力氣,花了大路費,輾轉(zhuǎn)千里萬里,所去的湖北、山東、河南、河北、湖南……察看了幾十所學校,都不盡滿意。后來,他們一致認為,以廣東、福建為代表的南方,經(jīng)濟之所以發(fā)達,就因為南方的教育質(zhì)量高。特別緣分的是,正在想到福建,一留神,就在電視上看到了福建西山學校的廣告,于是,徑直沖著福建來了。
來到了福建,找到了西山學校,就住在西山學校招待所滿滿一個星期。細細地觀察這學校。一觀察,發(fā)現(xiàn)這學校果然是好,課堂上的教師認真教書不說,課堂外的教練們也不含糊,把孩子們教得都有那么幾下子。上好文化課有前程,上好武術(shù)課體質(zhì)好,這都遂了王建國夫婦的心愿。
盡管已經(jīng)眼見為實,但夫婦倆還是不踏實,于是就到周邊幾所民辦學校去察看,看來看去,都看不出哪一所學校有西山好。想把決心下了,不行,這么大的事,還是再調(diào)查調(diào)查為好。于是,夫婦倆就在大馬路上,一個東一個西,見到路人就問說這一帶的民辦學校,哪一所更好,奇了怪的是,那被問的一二十個路人都異口同聲、齊刷刷地說西山學校好。夫婦倆懷疑他們是不是西山的“小舅子”,這疑問一出來,連自己都好笑,大路通天的,路人來自東南西北,哪來的“小舅子”?
經(jīng)過私訪和“民意調(diào)查”,夫婦倆不再猶豫了,鐵定意志把兒子王樂康送到西山學校來。其實,他們這一送,就是把幾代人的希望托付給了西山學校。
決心下了,夫婦倆立刻作了一個分工,妻子高凡堅守西山陣地,丈夫王建國火速趕回遼寧錦州。干哈?賣房籌資。
三房一廳的房子在錦州不值錢,整打滿算,連床呀廚呀等等幾件大家具合一塊,才賣了個十萬元。這十萬元一分為二,五萬元速匯到西山學校作為兒子從小學到高中的學費。另外五萬元作為首付款,買回一套新的但小點的商品房,不然就無處安家了。首付款后,別的就靠王建國在錦州開個小糧店,賺點小錢以供每月按揭。這樣,兒子上學的事解決了,安身的窩也有著落了。
夫婦倆用心之苦,真是難為天下父母心了。
兒子在福建西山上學了,兒子樂了,可愁著了兒子的爺爺奶奶,唯一的寶貝孫子,老人能不念想嗎?天天盼,月月盼,一年到頭只能盼個春節(jié)。到了快過春節(jié)的前十天半月,老人就得見天抹一兩次眼淚。直抹到與孫子見面,見面了就嚎啕大哭起來。但過完年了,盡管老人舍不得,但還是催著媳婦高凡快帶著孩子走,一句話,孩子的前程重要!
母親高凡原本是守著兒子陪讀的,但那樣實在太過浪費,見西山學校小學部要聘理發(fā)師,正好自己又會這門手藝,于是就進了理發(fā)室,照顧兒子的同時還有份工作,挺好!
謝天謝地,謝校長,這中國、這福建,還有這么座西山學校,既圓了王家的夢,也給了王家?guī)纵吶艘粋璀璨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