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之夢,央央而行于世界之上;教育之夢,全民所學以知識遍野。明中葉之前,國力昌盛,皆領先于世界之林。清廷腐朽,漸長頹勢而不見昔日鋒芒,百余年間,割地賠款,戰(zhàn)爭不斷,國之恥也。大凡物歷百載而猶衰者,蓋有其必然之理。國學文教,肇啟邃古。春秋時期,孔子興辦私學,“有教無類”,突破官府之壟斷,擴大教育之對象。武帝時,行儒學教育,立地方之所。隋唐之時,科舉制之始也。人才廣納,群賢盈庭。至宋,學校制度愈完善,風氣仍活躍,域興于漢無諸,教盛于宋朱子。然明清八股之風盛行,思想文化專制,獨裁而收權,修學以行仕,人才萎靡,邦國亦衰。為仕而學,且放于利而行,漸困于窘境。多怨而不可為也。夫德之不修,學之不講,終病于無知,且夫不患無知,患腦滯而害人害國矣。
民國廢科舉而辦新學,舉白話而修契事。勢審古今,學倡中西。何子淵,丘逢甲等先賢開風氣之先,創(chuàng)中國現代教育之始。為國有先行者奮力為先,立國有后生軍繼往開來。杰人貞芳,圣哲門墻,百校盈盈,并世共彰。多學科重點行列,貫通中外以育人;煥時代成果暉光,兼?zhèn)湮睦矶浭馈S谑侨瞬泡叧,器用不絕。或為政界棟梁,科技精英;或成商貿英才,傳媒人杰;蚺饰氖穾p峰,摘體藝桂冠。學風蔚藍奮拔,世貌卓爾重新。蓋有追邁前修而登世界頂峰之景瑞,揚帆重洋而行萬世千古之造勢。
吾以為善為國者,莫非先育才;育才之方,莫不先勸學。歐陽修言:“教學之法,本于人性,磨揉遷革,使趨于善”。《禮記.大學》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國強必先善教育,善教育必先完體制。今教育愈善,體制更全,義務教育之九年,高等教育之四載。人各有所學,業(yè)各有所精,技藝既通,乃漸務于德。人生偉業(yè)之建立,不僅在能知,更在于德行。
吾學有十余載,今入大學兩年。上癢學府,群賢并聚,皆豪氣英發(fā)。歷數賢杰,譬若星光,其輝華遐照,垂耀人寰。為秉承中華優(yōu)良之傳統(tǒng),勤奮于朝暮之間,精思于學理之上。銘記總理之勵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探人文淵海之驪珠,尋文理深谷之瑰寶。朝暮學識,豈可廢之,紙上談兵,所學非實。躬親實踐,踐于學府之外;學以致用,用于生活之中。改革開放后,國力漸強,經濟益猛。八零九零后,作領先軍,正如朝陽初升,深海潮汐,遂有鷹隼試翼,乳虎嘯谷之陣勢。青年作家韓寒,郭敬明,聚美優(yōu)品總裁陳歐等輩,終然有突起之銳勢。各界英豪齊發(fā),聚力國家并進。吾怎可落后于世紀之步伐,定然奮力從之,待學有所成必傲視群雄,成后生之模范。
老當益壯,何墜青云之志?少且益強,堪須為國爭光。屈子心酸,誰憐窮途之哭;子美憂思,滿溢報國之情。吾非先賢英豪,無萬夫之勇,博學之智,亦能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年紀雖輕而勤奮好學,志向高遠。來日方長,點滴之事微,大學所精;勤勉于學理,教育所知。行路萬里,為國獻之綿力;學書十載,破長風于潮里。若文可以修身,治國,平天下,平生之志,愿以微薄之力奉社稷安康,獻國之邦強。
西山教育
讀書之事雖小,心系天下之大。一人讀書可以獨善其身,若人人讀書,便能共建文明和諧社會,則中國止于巔峰,指日可待矣。